記者 張興旺 黃宣傳 通訊員 雷宇
寒假前一天的課間時分,黃石港區(qū)老虎頭小學紅色塑膠操場上熱鬧非凡,同學們身著一樣的校服,有著一樣稚嫩的面龐,顯現(xiàn)出一樣的鮮活與朝氣,很難區(qū)分哪是城里孩子,哪是農民工子弟!拔蚁矚g現(xiàn)在的學校,有干凈的廁所,還有電腦!痹诹昙壱话嘟淌乙姷疥愜窌r,她正跟著音樂老師學習音符、音調,小姑娘搖頭晃腦,有板有眼。
12歲的陳芊老家在鄂州鄉(xiāng)下,爸爸媽媽在黃石打工多年,五年級時轉學到老虎頭小學。
陳芊說,以前鄉(xiāng)下的學校只上數(shù)學、語文,進城后多了英語、音樂、體育、科學、信息等課程;現(xiàn)在的學校,操場有滑梯、乒乓球臺,周末還可以和爸爸媽媽去公園玩;學校一年春秋組織兩次旅游,這在以前的學校做夢都想不到。
說起新學校的好處,一群農民工的孩子嘰嘰喳喳地叫起來:“老家的小學總是布置很多習題,每天做不完,這里作業(yè)少了;這里的老師總是及時總結,給我們講學習方法……”
黃石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負責人介紹,目前,黃石地區(qū)有9223名農民工子女進入城里學校就讀,僅老虎頭小學就有400多人。他們和城里孩子一樣,定點就近入學,統(tǒng)一編班、排座、收費,在同一片藍天下成長。“剛進城的農村孩子,遇到不少的尷尬!崩匣㈩^小學六年級班主任吳麗萍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:一位來自黃岡的農村伢,第一天上學作自我介紹時,因普通話說不準,把“黃岡”說成了“房崗”,引得哄堂大笑。
吳麗萍說,方言只是進城農民工子女遇到的尷尬之一,還有學習習慣、穿著、消費的差距等等,然而,經過一段時間磨合,現(xiàn)在許多隔閡消除了。“我不覺得現(xiàn)在和城里同學有什么不同!11歲的韓夢潔是一個從自卑中走出來的陽光女孩。
韓夢潔的班主任至今記得,剛來時,這個農村小姑娘一周沒有和同學、老師說過一句話,都是一個人悄悄地來上課,靜靜地坐在那里翻書、聽課,下課又悄悄離開。
原來,夢潔害怕家里窮,被同學看不起。了解她的心結后,老師兩次上她租住的地方家訪,和家長一起為她鼓勁。只要看到她坐在教室不動時,老師就提醒她:“不要一個人坐著,和同學們一起玩去。”
漸漸融入同學中的夢潔,在體育和畫畫上很有興趣,比賽中還得過獎。眼前的這個小姑娘和同學有說有笑,元旦班級晚會上,她還登臺表演,贏得滿場掌聲。
老虎頭小學校長譚杏芝多年研究學生心理健康,在她看來,“鄉(xiāng)下孩子進城,差距和隔閡必然存在,我們不能回避,但更應認識到,融合需要過程,需要大家共同努力!
譚杏芝介紹,農民工子女進城只是第一步,后面仍有許多細致工作要做。針對農民工子女進城后怎樣融入城市的問題,學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,并開展了一系列活動。
春節(jié)假期,6年級的陳強報了一個舞蹈培訓班。他說,城里的假期生活比農村豐富多了。
陳強的老家在黃岡,來黃石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,現(xiàn)在他已經學會了拼音打字,會玩字母游戲!包S石的學生還會上網(wǎng)呢!”陳強仰起頭,明亮的眼神里滿是希冀。
陳強爸媽已在黃石買了兩室一廳的房子。在陳強的潛意識里,老家的概念已漸漸模糊,“我想做個城里人,老家那邊太臟,牛羊都往外面趕。”
該校老師程瑤介紹,他們班上46名學生,有20多人來自農村,家訪中了解到,在黃石租房居住的達到85%以上。在一次調查中,程瑤發(fā)現(xiàn)農民工子女雖然對于童年的農村生活,對于家鄉(xiāng)的小河流,有著難以割舍的眷念,但他們中95%以上表示“要考大學”,不想再回到農村去。
記者感言 對農民工子女就學、教育的關注,不僅僅是讓他們有地方讀書、有地方識字的事情,而是關系到讓他們從小接受城市現(xiàn)代文明教育、接受主流價值觀念以及適應嶄新生活方式的大事。把農民工子女造就為一代新人,他們就能與城市“接軌”,就能實現(xiàn)“整體轉移”,直接成為城里人。
|